
7月6日,本届戏曲艺术周首场演出,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登台乌鲁木齐京剧院。(记者王畅彤摄)

观众聚精会神看大戏。(记者王畅彤摄)

豫剧《穆桂英挂帅》。(记者王畅彤摄)

演员在秦腔《游西湖》中展示喷火绝技。(记者王畅彤摄)

苏州评弹《红楼梦·戏说刘姥姥》。(记者王畅彤摄)

秦腔《赵氏孤儿》。(记者王畅彤摄)

秦腔《焚香记》。(记者王畅彤摄)

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记者王畅彤摄)

李敏在秦腔《焚香记》剧中表演水袖功夫。(记者王畅彤摄)
新疆网讯(记者王畅彤)7月23日,随着秦腔《焚香记》的悠扬唱腔响起,乌鲁木齐第三届“丝路戏韵亮相天山”戏曲艺术周圆满落幕。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敏携演职人员向观众深深鞠躬,也为本届舞蹈节画上完美句号。
作为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为期18天的文化盛宴汇聚了京剧、秦腔、豫剧、川剧、苏州评弹5大剧种,7家院团献上了16台精品剧目,吸引超万名观众走进剧场。通过传统戏曲的当代表达,展现了戏曲艺术在乌鲁木齐蓬勃发展的独特魅力。
多样剧种交融:传统艺术的创新表达
回顾本届戏曲艺术周,以史诗级剧目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开篇。
7月6日,这部由国家京剧院与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联合创排的开幕大戏,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壮歌融入京剧程式。演出中,“左宗棠抬棺西征”与“军民共建家园”的群戏场面尤为震撼,为新疆观众带来震撼心灵的文化盛宴。
《故土新归》在新疆的演出堪称“新归故土”,剧中“一炮成功”“玛纳斯”“哈密”等历史事件与地名,深深触动了现场观众的心弦。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苏奎俊观剧后说,关于左宗棠的英雄事迹多见于历史教材、历史文献、小说、舞台剧、新闻报道等。以京剧艺术的形式再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丰功伟绩视角新颖,整部剧唱词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生动再现了左宗棠的爱国主义民族气节。
以《故土新归》的精彩首演为开端,本届戏曲艺术周好戏不断,来自全国各地的7家院团轮番带来京剧现代戏《老阿姨》、豫剧《穆桂英挂帅》、秦腔《焚香记》《铡美案》《赵氏孤儿》、苏州评弹《红楼梦·戏说刘姥姥》、川剧《梦回东坡》等16台精彩好戏,涉及京剧、豫剧、秦腔、川剧、评弹5大剧种。
每场演出都精彩纷呈,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青年演员和妮娜在《游西湖》中展示的喷火绝技令人叹为观止。“梅花奖”得主李敏主演的《焚香记》则融入现代心理剧叙事手法,重新诠释古典爱情悲剧。苏州评弹团首次将《红楼梦·戏说刘姥姥》搬上新疆舞台,吴侬软语与新疆美食的即兴串联,成为艺术周“最意外的文化碰撞”。兵团豫剧团《穆桂英挂帅》创新武打设计,英姿飒爽的“穆桂英”亮相时,剧场响起掌声近一分钟。乌鲁木齐文化中心、乌鲁木齐京剧院、乌鲁木齐新中剧院等场馆多点开花,满足不同戏迷的观戏需求。
多样的戏曲演出,也为各地戏曲院团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本次来乌鲁木齐演出,苏州市评弹团的演员们激动不已。演员张敏在舞台上向新疆观众鞠躬致意,她说,很高兴来到乌鲁木齐登台戏曲艺术周,一展评弹艺术的魅力。
立体化传承:从舞台到生活的戏曲生态
舞台上演百态人物,舞台下讲艺术人生。本届戏曲艺术周通过大师课形式将文艺的触角延伸,让观众们与戏曲油彩下最亲切的面孔近距离对话。
7月8日,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袁慧琴通过亲身示范讲解京剧表演体系。袁慧琴以《立人为本——京剧舞台艺术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为题,奉献自己的艺术感悟。“这次与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的合作,是我文艺生涯最感动的一次。”袁慧琴从本次赴乌鲁木齐演出讲起,对新疆京剧同仁的认真与努力予以敬意。
袁慧琴说,师者化作春泥更护花。作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践行文艺为民的使命担当,让京剧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这颗东方艺术明珠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就需要不断有年轻人才的接棒。
7月9日,戏曲化妆非遗传承人渠丽娜现场展示“勒头”“贴片”等传统妆造工艺。渠丽娜结合自己多年来在作品中积累的妆造案例与大家分享不同剧种、灯光色温、演员条件等情况下应选择的妆造技巧。结合现场妆造图片展示,令现场观众倍感梨园本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粉墨登场能演绎世间之悲欢离合,洗尽铅华则见伶人的喜怒哀乐。
7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位“梅花奖”得主李敏现场展示秦腔《焚香记》经典唱段及水袖技艺,更以“从艺二十年”分享会感动现场观众。
谈及艺术成长,李敏回忆起2005年乘坐绿皮火车来疆的初心:“16岁离陕赴新时,剧团后台过道就是我们的宿舍,每月几十元的生活费支撑着秦腔梦。”正是这份对艺术的赤诚,让她在天山脚下扎下了根。
与戏迷近距离互动,李敏深情表示,荣誉属于集体,是新疆秦腔艺术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大师课之外,文艺工作者还将戏曲演出送到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在还原的清代戏台上与游客共享艺术之美,同时把演出送进新居社区,通过讲述中华英雄儿女的故事与孩子们互动交流。
纵览戏曲艺术周,一方戏台演绎千年传奇,丝路梨园为乌鲁木齐的盛夏增添了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一系列精彩演出,一场场惠民活动,不仅让各族观众领略到中华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历史纵深:乌鲁木齐戏曲百年嬗变
乌鲁木齐的戏韵有多久远,在本届戏曲艺术周上,我们得到了答案:一百多年。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党支部书记于颖龙介绍,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历史可追溯至100多年前的“新盛班”。根据《中国戏曲志》记载,来新疆的陕甘艺人,最初是敲梆子沿街卖唱或演唱秦腔小戏。直至1890年起,对秦腔情有独钟的陕西商人慷慨资助,将散落各处的秦腔艺人集中于城中州会馆附近,建起秦腔班社——新盛班,后又升级为“三合班”“天山剧院”和“新中舞台”。这就是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前身。
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京剧艺术于清朝末年传入新疆,当时乌鲁木齐有“吉利班”“天利班”等专业京剧戏班。1955年,乌鲁木齐市成立了京剧团。1964年剧团京剧现代戏《红岩》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周恩来总理亲临天桥剧场观看演出。
从清代的戏台,到今日现代化剧院的沉浸式舞美,乌鲁木齐戏曲跨越了两个世纪来到今天。
曾任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副团长张天文说:“上世纪80年代,剧团为了生存,需要四处下乡演出,维持运转。演员演出都是坐大卡车,条件很艰苦,到一个地方,拉一大片帷幕,没有舞台,就直接在平地上演,每周都往木垒县、吉木萨尔县跑,没有剧场,干脆住在简易房里。”
也就是那时,文艺界迎来明媚的曙光。1984年3月29日,中国戏剧界首届“梅花奖”评选结果揭晓,刘长瑜、李维康、郭泽民、谷文月、刘玉玲、王曼芩等戏曲演员和李雪健、尚丽娟等话剧演员获奖。
台上光影流动,台下沧海桑田。2025年5月21日,在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盛典上,李敏摘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
而本届舞蹈节,在《焚香记》中落下帷幕,亦是对新疆戏曲艺术发展历程的一次致敬。
如今,乌鲁木齐戏曲艺术周已成功举办三届,逐渐发展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平台。回望过往,这个舞台汇聚了众多戏曲名家:京剧表演艺术家田磊、李胜素、于魁智,秦腔名家李梅、李娟、齐爱云、柳萍等都曾在此倾情献艺,为观众呈现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
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娟说:“从艺四十余载,我亲眼见证了乌鲁木齐戏曲艺术舞台的蓬勃发展——演出规模不断扩大,艺术水准持续提升,青年演员快速成长,这些变化令人倍感欣慰。”这番话语不仅是对过往成绩的总结,更预示着戏曲这门古老艺术在天山脚下必将续写更加璀璨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