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芳芳)白水镇属崆峒区泾河下游水系,泾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境,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日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做精做强农业提供了生态优势。
今年以来,白水镇积极融入全区“一城三园一基地”发展布局,立足区域资源优势,聚力推动牛、菜产业协同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了产业根基。

7月25日,记者走进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座座高标准日光温室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大棚内外,工人们忙着采摘、装袋、搬运;田间地头,种植户与销售方熟练地议价、过秤、装车。随着一袋袋翠绿、鲜红的辣椒被运往周边各个蔬菜批发市场,群众的精气神更加昂扬,幸福感、获得感极大增强。
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崆峒区倾力打造的西部现代农业样板区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载体,规划总面积1.1万亩。在空间功能布局上,精心构建了“一心、两轴、四板块”的格局。“一心”即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两轴”为312辅线特色农旅产业发展轴、滨河产业观光轴;“四板块”包括设施蔬菜发展板块、基质农业板块、红牛种质创新板块、农旅融合板块,覆盖白水镇王寨、马莲、打虎等5个行政村,形成了层次分明、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据介绍,目前产业园已建成日光温室2700座,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蔬菜分拣中心各1处,配套建成蔬菜展厅、农产品质量检测室等功能区7处,不仅为市民拎稳“菜篮子”提供了有力保障,更成为集体增收的引擎、群众致富的平台。
“园区主要种植辣椒、口感番茄、豆角等蔬菜,年蔬菜产量可达1.9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16亿元。”白水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安倩说。
种植户余祥的辣椒迎来了丰收,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和客商一袋袋过秤、装车。没一会工夫,货车就装满了。余祥一边擦汗一边告诉记者,他前年从白银来平凉租棚种菜,现在有15个棚,全部种上了辣椒,自己最看重的是园区提供的各种保障和服务,让他在这里干得很踏实,充满了信心。

据了解,白水镇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运营模式,引进华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管理,同步探索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支持王寨、马莲、打虎3个村联合组建村集体公司,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预计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浮动收益30万元以上,以平均每棚每年4100元的价格租赁群众,年租赁收入1107万元,年兑付群众土地流转费330万元,可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1200多名劳动力,人均年增收达2万元以上。
如果说,在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记者感受到的是“热辣滚烫”的产销场景。那么在位于白水村的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记者则在一个企业的拔节生长中看到了“牛气冲天”的未来。

宽敞整洁的现代化养殖牛舍,充满科技范儿的数智管理中心和自动饲喂中心,泛着浓郁文化气息的牛舍名牌……来到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一座“高大上”的现代化新型养殖企业傲然矗立在蓝天白云下,即将为崆峒区红牛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活力。
去年,崆峒区委、区政府抢抓平凉红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政策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中滨控股集团投资建设中滨平凉红牛产业园。项目于当年8月16日正式开建,计划总投资5.1亿元,用三年时间打造一处“全链条、多业态、现代化”的农牧业产业示范园,构建起种植、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助推平凉红牛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据介绍,项目一期在白水镇白水村建设平凉红牛养殖场,占地面积109亩,建成后可饲养平凉红牛3000多头。二期在香莲乡加固改造15孔废旧窑洞,打造生态养殖示范样板。三期建设精深分割食品加工厂,聚焦屠宰、精深分割、食品加工等环节,完善产业链条。
“目前,一期项目已基本竣工,建成10栋牛棚主体,其中5栋牛棚已投入使用,购入平凉红牛135头,整体项目有望在11月正式建成投产。”说起项目建设情况,中滨牧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宋治亮如数家珍,畅想未来发展,他更加心潮澎湃,反哺桑梓之情溢于言表:“产业园建成后,将把周边群众紧紧吸附在产业链上,依托土地流转、提供务工岗位等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同时,通过订单饲草等机制可辐射带动周边群众400多人,稳定解决100多个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过上‘牛日子’。”

蔬菜红牛两翼齐飞、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农业经济高歌猛进。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白水镇农业产业发展蹄疾步稳、风劲帆满。“下一步,白水镇将锚定红牛、蔬菜两大产业,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力促两大产业量质提升、做大做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强劲的产业动能。”白水镇副镇长王皓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