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威海还会“网红”多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11:18:00    

□宁晓洁

2025年刚刚落幕的“五一”假期,威海凭借“千里山海”的浪漫意象与“氛围感美学”的独特展现再次迎来客流高峰,同时也标志着这座海滨城市传统意义上“旅游旺季”的序幕拉开。

从淄博烧烤到“尔滨热”,从天水麻辣烫到河南许昌的“胖东来”……将城市某一特质(美食、景观、文化)符号化,并通过社交媒体完成“情感连接”的二次创作,是“网红城市”的共同形成路径。

新京智库发布的《新京报网红城市潜力报告(2025)》显示,威海市荣登“网红城市”潜力榜全国第4名。根据央视财经频道《美好生活大调查》的数据,威海同样跻身年轻人最向往旅游地排行榜。在“网红城市”光环日益璀璨的同时,威海的“网红”之路还能走多远?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李明德认为,当前网红城市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从爆红到淡出的速度愈发迅速。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能否长红”并非单纯的流量焦虑,而是自威海初成“网红”之时便不断被提及和深思的问题——尽管同为“老牌旅游城市”,但威海常被视为“途经地”与“落脚点”,在转型成为“热门目的地”的厚积薄发中,思考“能否长红”不仅是应对“泼天富贵如何承接”的现实需求,更是城市发展践行“长期主义”的具体实践。

突破“同质化陷阱”:以差异化基因重构城市叙事

据平台数据显示,95后占据今年五一文旅订单的45%,而00后在景区偏好上更是“离经叛道”:漂流、探险、博物馆、乐队现场、冷门城市等纷纷爆红。年轻人们不再满足于“风景”,而在寻找一种“感官密度+社交符号+身份想象”的三合一体验。

当“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将威海1001公里海岸线与山岳串联成一部“公路电影”时,每一帧都成了天然取景框——火炬八街的日漫滤镜、布鲁威斯号的“存在主义美学”,精准踩中了年轻人对氛围感的极致追求,“山海即城市”的独特标签与“城市折叠”的厚度,在“快进慢游”的体系建设中为游客提供独一份的城市漫游体验。

栖霞街百年老街改造项目以“修旧如旧”理念复刻历史建筑,融合非遗市集、复古民谣季等活动,将胶东民俗转化为可触摸的“时空折叠”体验,“文化原真性+现代叙事”的模式避免仿古同质化,让游客在“亚洲医院旧址”等场景中感知城市历史,形成城市文化符号的立体活化。

同时威海并未止步于“宠客”式服务(如24小时文旅投诉响应机制),更是将流量压力视作治理升级的契机纳入城市规划,修建45公里的非机动车道串联环海重要景点,通过潮汐车道、智能交通系统优化游客动线,规划热门景点与拥堵街道的治理,以开放姿态与市民游客共建城市形象生态,政府角色向“服务员”进行深度迭代,诚意满满。

超越“浅层互动”:从打卡消费到情感共生

互联网时代,城市要懂“营销”。威海抓住了短视频时代的传播密码——用场景化叙事替代宏大宣传。

文旅产品的设计精准捕捉年轻人“感官密度+社交符号+身份想象”的需求。太公缘农耕部落“丝路探险”沉浸式研学,让游客通过蚕桑手作触摸千年农耕智慧;一战华工纪念馆以建筑语言激活历史记忆,成为“五一”期间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城市更新行动同时有力推动文旅与民生深度融合,栖霞街改造工程同步提升东城路夜市品质,引入潮玩街区及便民服务设施,实现游客与市民共享浓郁烟火气息。同时,社区食堂、口袋公园等“15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成功将文旅热度转化为城市的温情关怀。威海市文旅部门携手市场监管、交通等相关部门,成立24小时专班,确保普通投诉在2小时内高效响应,重大舆情在30分钟内迅速介入处理。火炬八街“微改造”项目首推“街长制”,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城市更新实践,受到央视关注报道,威海正逐步构建主客共享的和谐生态。

影视剧组将威海作为“零特效取景地”,不仅因北纬37°的天然光影,可奔跑可驻足的多元体验场域,完美承载着影视剧所需的叙事纵深。郭品超打卡威海布鲁维斯号,网友感叹“随手一拍就是满满氛围感大片”;在街角偶遇“微醺感”的闫妮与巷陌烟火,更是《爸爸去哪儿》《樱桃琥珀》等综艺影视剧组盖章认证“零特效取景地”,能让影视IP与在地性共生,丰富的城市内涵也为影视综艺的拍摄提供了多层次、差异化、可参与的体验路径,同样是城市丰富“可玩性”的重要体现。

构建“韧性生态”:流量驱动与产业根基的协同进化

国内的老牌网红城市,不靠一次两次的流量红利出圈,而是融合多方面产业资源,将多元的文旅生态与城市支柱产业互相贯通,夯实城市实力。

对城市文旅市场的长久信心,本质上是对“治理确定性”的信任投票。将“流量”变为“留量”、纳入城市发展长期框架的治理智慧,才是破除网红城市“昙花一现”魔咒的关键。城市展现出“既敢许诺更能践诺”的稳健姿态,市场自会用真金白银投下信任票。

在城市IP的长期建设上,威海以“千里山海自在威海”IP为核心,推出50余条精品线路、100个网红打卡点及《山海在路上》等主题歌曲,构建“品牌形象—产品体系—衍生消费”矩阵,“冰雪+天鹅+温泉”冬游品牌串联生态保护与康养产业,里口山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与民俗文化的开发精准激活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城市品牌的全链延伸形成“文旅流量—生态价值—经济收益”的良性循环。

威海借影视取景推动文旅IP衍生开发,同样是通过产业生态构建“造血”能力的进一步尝试。正如《繁花》带火“老上海”是剧作与城市的相互成就,在威海街头能偶遇闫妮、黄轩拍戏同样是厚积薄发下城市文化厚度的自然流露。城市为剧作提供“在地性”的生动背景与文化底蕴,剧集则负责把威海的故事越讲越好、越讲越“厚”。

从网红到长红,本质是城市生命力的马拉松。当流量退去,真正能让城市扎根于人心的,是文化的厚度、治理的温度和产业的韧性。当流量考验城市承载力的经验转化为城市规划智慧,当栖霞街的百年文脉演变为主客共享的公共空间,当影视IP与海洋经济深度耦合,威海已超越“网红城市”的流量焦虑,走向“精致城市”的可持续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