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烽火岁月的沂蒙记忆:大青山上旌旗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03:01:00    

在临沂客户端讯 初秋时节,记者再次驱车前往大青山,探访这一革命纪念地的红色遗迹和绿色发展印记。八十多年前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这片土地上,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漫山遍野的林果和庄稼,掩映在绿树浓荫下的漂亮民居和大小厂房,天蒙山上雄伟壮观的沂蒙抽水蓄能电站大坝、彩蒙山下热火朝天的双堠水库建设工地,昭示着大青山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大”“青”山。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

走进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如同走进了一部凝固的红色史诗,每一段文字、每一个画面、每一件物品都镌刻着烽火岁月的红色印记。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复原场景,在解说员娓娓动听的讲述之下,让人仿佛回到了1941年的那个初冬,眼前全景式地再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突围壮举……

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

一支3000多人的队伍,悄悄而迅速地从泰莱山区辗转返回沂蒙山区。

这是抗大一分校的学员们,他们在校长周纯全的率领下,在日军“扫荡”期间与敌人反复周旋,从沂蒙山根据地进入泰山根据地,再返回蒙山一带。

在他们的身后,日军如疯狂的野兽一般正死死地盯着他们,寻找着吞噬的机会。

1941年深秋,世界法西斯势力正作着最后的疯狂挣扎,德军在莫斯科城外陷入寒冬的泥沼,而日寇则妄图将华北变为“扫荡”的“修罗场”。

作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核心,沂蒙根据地自然成了日军“扫荡”的重点。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亲自坐镇临沂,调集日伪军5.3万人,对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铁壁合围”大“扫荡”,企图一举消灭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

然而,日军的围剿计划一次次落空:11月4日日军偷袭马牧池,却没能围住山东纵队指挥机关;5日留田之围,八路军一一五师不费一枪一弹突破三道封锁线,成功突围;7日石岚伏击战又有300余日伪军被击毙……狡猾的畑俊六不得不改变策略,一边虚张声势地轰炸莒南等地,一边偷偷地在沂蒙山腹地实行“分区清剿”,搜寻着我抗日力量的踪迹。

抗大一分校在陕西延长县成立后不久,即东渡黄河进入太行山南部,1940年1月周纯全校长率1300余人来到沂蒙山区的东高庄(今属沂南县孙祖镇),很快发展壮大。

虽然抗大一分校属非战斗部队,但学员多数是从八路军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挑选出的优秀连排级干部,军事素质较为过硬。沂蒙抗日根据地战事频繁,他们配合一一五师、山东纵队先后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

11月14日,抗大一分校选拔的300名战斗员,在蒙山北麓的布袋峪(今蒙阴百花峪)一带与数千日伪军激战三昼夜,以牺牲2人、伤5人的代价,毙敌100余人,打伤400余人,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模范战例。

同一天,200多名日军突袭驻马牧池一带的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师部,代师长陈光派山东分局主任秘书兼统战部长谷牧率特务营两个连,在柳洪峪阻击敌人,等待主力部队来援,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指挥机关转移至大青山北部的大古台。17日,日军合围大古台,我党政军机关迅速转移至岸堤及北村。为掩护机关转移,一一五师特务营十天之内与敌人连战七次。

200多名日军在特种部队和伪军配合下,一路尾追山东分局、一一五师等领导机关,进占沂南县的绿门山(又称绿云山)、狼窝子等地,并在绿门山新建了一处据点。这一据点位于根据地中心区,对沂蒙根据地造成极大威胁,一一五师和山东分局领导决定消灭这股日军,拔除这一据点。

28日,抗大一分校从泰莱山区返回沂蒙根据地,行至蒙阴蔡庄时,天降大雨。走在前头的侦察班发现一间屋内有十几名日军正在烤火,日军将侦察班误以为是伪军,招手让他们进屋。班长丁云使个眼色,他们向屋里投掷了几颗手榴弹,将十几名日军全部消灭。随后,又在蔡庄北岭打死打伤敌人150多人。

当晚,他们转移到大青山一带,分驻在胡家庄、大古台、杨家庄等附近十几个村庄内。

侦知他们的踪迹,日军独立混成第十旅团及桃墟、界牌、垛庄、青驼、石岚等据点日伪军共5000余人,从北、东、南三面向大青山地区悄悄合围。

这一重大敌情,抗大一分校未能及时察觉。

一一五师战斗部队决定29日夜攻打绿门山,为轻装上阵,避免损失,一一五师师部、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省群团组织及文艺团体等机关人员,先向没有发现敌情的大青山一带转移,与那里的抗大一分校会合。

当夜,这支2000余人的队伍跨过临蒙公路,在梭庄稍作休整后,趁夜色继续向五道沟进发。谁也没想到,他们正一步步走进日军精心编织的死亡陷阱。

一次关乎存亡的火线决策

30日凌晨时分,胡家庄以北蛤蟆石沟的哨兵突然扣动扳机。李国栋带领抗大一分校五大队一中队一区队在此担任警戒,发现了蒙阴方向涌来的日军。

这一枪,拉开了大青山突围战的序幕。

正在休整的抗大一分校闻警而动。周纯全校长令一中队长文金和率部顶住北面的敌人,掩护部队转移。校部人员迅速向南转移到了南涝坑。

就在抗大一分校与敌遭遇的同时,山东分局、一一五师、省战工会等2000多名机关人员,也在大青山东北方的五道沟进入敌人的埋伏圈。几十名负责警卫的武装人员和绝大部分手无寸铁的非战斗人员与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激战,省战工会副主任陈明,德国共产党员、太平洋学会记者汉斯·希伯,一一五师敌工部长王立人等相继牺牲。

艰难地冲过五道沟后,一一五师师部大部人员在第五科科长袁仲贤率领下,经大青山东侧向南突围至上、下石盆,其他机关人员在猫头山又遭遇敌人围堵,姊妹剧团政治指导员甄磊壮烈牺牲;团长辛锐身负重伤,在火红峪养伤半个多月后被敌人发现,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在敌人的尾追下,这些人员向西翻过猫头山,也都涌进了南涝坑。

这个长仅千余米的狭小山凹里,拥挤着从各处退来的近六千人,而其中战斗人员仅六百余人。北、东、南三面的敌人渐渐收紧着包围圈,形势极其危急。

校长周纯全毅然担负起全面指挥突围的重任,他迅速与政委李培南、训练部长袁也烈、副部长闫捷三召开紧急会议,分析敌情,部署突围。周纯全令大队长陈华堂率战斗力最强的校五大队担负阻击任务,李培南负责疏导抗大一分校机关和伤病员突围,袁也烈负责疏导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等机关人员突围,闫捷三率抗大一分校和山东分局的警卫人员打开西南方向的突破口。

一条用生命打开的突围通道

五大队大队长陈华堂、政委李振邦都是久经沙场的老红军,五大队的勇士们迅速占领各制高点阻击敌人,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战友们赢得突围的时间。

二中队长邱则民率一个区队抢占大山顶,凭借大队唯一一挺捷克式机枪,与敌人周旋搏杀,力阻东路与北路敌人会合。机枪手牺牲后,邱则民抱起机枪继续扫射,弹尽后砸坏机枪,纵身跳崖。勇士们战至最后一滴血,只有区队长温攸兴身负重伤压在战友的尸堆里侥幸存活。

二中队指导员程克率队员坚守李行沟两侧的南北陡山,子弹打光了,他们就用手榴弹、用石块与敌人拼杀。直到突围人员西去时,他们仅剩的十余人边打边撤,在李行沟西北角一农户院内被敌人包围。勇士们与敌人展开肉搏,程克抱住一个敌人,一口咬掉敌人的耳朵,后背却被另一日军的刺刀刺中。因寡不敌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闫捷三率领警卫部队由南涝坑经李行沟向西冲杀,在敌人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敌人在我军勇猛冲击下,纷纷向两翼溃退。几千名党政军机关人员,顺着勇士们用鲜血和生命开辟出来的通道向西突围,越过黄草关河进入塔山,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周纯全校长一直坚守在阵地上,从容指挥,直到大部分人员突围之后,他才带十几人最后一批撤下阵地,由转山前、彭家岚子方向突围至塔山。

这场战斗,近千名党政军机关人员血洒大青山,掩护了我方数千名机关人员胜利突围,保存了山东抗日的火种。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培志

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