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关税战背景下,‘出海’的中国企业会否遭遇差异化对待?部分国家有没有可能因承受美方压力而改变现有政策,从而使中国企业蒙受损失?”在市政协日前举行的“进一步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促进上海企业高质量出海”重点提案督办专题调研暨办理推进会上,市政协委员、上海英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健成道出隐忧。他的企业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在泰国建有工厂。眼下,关税“风暴”在东南亚国家可能造成的“次生灾害”,是他最关注的问题。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让“出海”成为不少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因此,更精准的信息供给、更专业的机构服务以及更到位的金融支持成为“出海”企业的渴求。市商务委总经济师罗志松介绍,目前市商务委正牵头打造统一的“上海市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包括一个线上平台、一个专业服务联盟和一套标准化服务体系,以及覆盖全市和境外重点地区的服务网络。围绕咨询、办事、服务3项核心功能,加快打造企业“出海”一站式服务平台,畅通企业诉求沟通解决渠道,为企业“出海”提供更权威、全面和便利的公共及专业服务。
关注动态变化,让企业更有安全感
政府建设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将为企业安全“出海”发挥重大作用。委员们一致认为,专业联盟能够有效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资源整合能给“出海”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不过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亟须政府部门把握动态变化,更灵活地提供服务。
比如原产地证书比例问题,李健成提到,根据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从东盟国家出口的商品中,东盟国家原产材料的价值或加工成本需占到货物离岸价格的40%以上;即东盟原产价值需大于等于40%,商品才具备原产地资格,进而减少关税影响。他认为,目前不排除一些国家会受关税政策影响,提高原产地比例要求,“一方面要对这种可能存在的情况保持警惕,有所预判;另一方面建议相关委办局、行业协会对企业提供应对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市政协委员、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冰峡提到,在“出海”过程中,欧盟对企业上游供应链的经营主体是否符合ESG(环境、社会和治理)要求也有所规定。“我们公司主要生产屏幕,行业在全球非常有竞争力,制造链不少分布在长三角地区。这些上游企业都是当地的中小企业,目前并无‘出海’需求。但欧盟的规定对它们造成了不小压力,这些企业往往没有配置专业团队,如何能遵循ESG相关要求?”她建议,相关政府部门以共享顾问方式,为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提升ESG方面的能力。
“平台建设是静态的,而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却是动态演进的过程。”市政协委员、上海致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润斌认为,“有些企业属于盲目‘出海’,有些是以‘出海’为名行不轨之事,鱼龙混杂。这就要求我们设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机制,形成合规‘出海’闭环管理,为优质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筑牢防火墙。”
加强国别研究,让企业决胜千里
东道国的政策、法律各不相同,如何加强国别研究从而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譬如在东南亚国家,土地不能由外国人持有,现行方式是由东道国自然人或机构代持。“大额资产不是中国企业持有,如有问题,可能会导致国际争端。此外,我们在中东的不少中国企业根本不敢在东道国打官司,不敢耗也耗不起。这些风险的出现都要求我们能够以更灵活的姿态提供更到位的服务。”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严洁红提及,眼下国内有省市采用政府部门在东道国建设园区的方式,将所有“出海”相关服务都前置到园区,为中企保驾护航。
严洁红还建议,在市级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上增设一些“中小企业专区”,针对它们的需求,提供一些定制化、轻量化融资方案,增加法律服务,帮助它们未雨绸缪应对挑战。
在泰国建厂,李健成感受到法律专业服务方面的“国别差异”。“当地的法律程序相当复杂、繁琐,适应成本很高。未来,政府是否有可能对不同国家、地区开展专业化、特色化的指导,帮助企业更快适应东道国的政策、法律。”他建议,用好AI技术预警海外风险,有效应对海外政策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