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川超”)官宣、9月20日揭幕战即将打响、“川超”慢慢点燃社会关注度之时,有一种声音在网络上、留言中闪现:对比“苏超”,江苏省每一个城市都有4万人甚至6万人的足球场,城市之间比拼着赛场的规模、档次、智能化,而四川21个市(州)难有如此规模的专业球场,“川超”能搞得起来吗?

“川超”成都队队员带球训练 图据成都发布
这种将硬件条件作为赛事举办前提的观点,看似有理,实则忽略了足球运动的本质,也低估了四川大地蕴藏的足球热情与精神力量。事实上,从今年6月以“苏超”为代表的城市足球联赛“出圈”,到8月成都蓉城击败曼谷联、晋级亚冠正赛,再到9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关于“川军精神”传承的回响,都在证明:“川超”的生命力,从不取决于球场的规模,而在于热爱的纯粹、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的渴望!
今年以来,以城市足球联赛为代表的地方赛事意外 “破圈”。
没有顶级球星,没有专业视频拍摄,参赛球员多是上班族、教师、个体户,没有精妙绝伦的炫技或者进球,好些赛场甚至只是学校球场。但就是这样的“草根赛事”,却吸引了数万观众现场助威,比赛视频动辄吸引百万甚至上千万人次观看。
人们为进球欢呼,为拼抢鼓掌,也为失利的球队加油——这种纯粹的足球热情,恰恰戳中了当下中国足球最稀缺的“灵魂”。

“川超”吉祥物、奖杯、奖牌 图据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
正如很多媒体总结的,“苏超”的成功,本质上是“全民足球”的胜利。参赛球员不为名利,只为享受奔跑的快乐;观众呐喊不为追星,只为见证身边人的热血。在这里,没有6万人球场的恢弘,却有“一人踢球,全城加油”的温情;没有专业草坪的精致,却有“在雨中泥地也照踢不误”的执着。
这种场景,像极了我们经历的过往、四川街头巷尾的足球日常:在成都的社区球场,放学后的孩子、下班后的中青年,踩着人工草坪追逐足球;在绵阳小城三台、威远小镇连界,用粉笔画出球门,随时可以来一场“友谊赛”;在凉山的山区学校,孩子们曾光着脚在水泥地上传球,笑容比阳光还灿烂。这些场景都在证明,足球从来不是“高大上”的奢侈品,而是扎根生活的“必需品”。只要有热爱,哪怕是一块空地、两个书包当球门,也能撑起一场精彩的比赛;只要有热情,哪怕没有专业球场,依然能办出让全民狂欢的赛事。

“川超” 德阳队训练 图据德阳发布
那些认为“没有6万人球场就不能搞‘川超’”的看法,其实是把足球运动窄化成了“职业赛事”的代名词,却忘了本源是 “大众运动”。“川超”的办赛核心,不应是追求规模、档次等“噱头”,而是搭建一个让四川人释放足球热情的平台。试想,当成都的学生与乐山的快递小哥在赛场上相遇,当甘孜的藏族球员与宜宾的汉族球员同场作战,这种跨越地域、身份的足球联结,远比拥有6万座椅的球场更有价值。
正如“苏超”所传递的理念:让普通人感受到足球的快乐。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川超”——热爱在哪里,足球的舞台就在哪里;群众在哪里,赛事的生命力就在哪里。
谈及四川,绕不开沐浴着血与火、在战场上成就的“川军精神”。
80多年前,全民族抗战爆发,四川好儿郎放下锄头,组成“川军”出川抗战。他们没有精良的武器,很多人甚至只有大刀、套筒枪;没有运输车辆,只能穿着草鞋徒步数千公里;没有充足的粮食,就靠简陋的干粮充饥。
但就是这样一支“装备落后”的队伍,在战场上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淞沪会战,川军第43军第26师就像是一堵血肉筑成的墙,5000人打得只剩600人,却死死地挡住了日军的攻势;台儿庄战役中,川军将领王铭章率部死守山东滕县,全师官兵壮烈牺牲,为战役胜利争取了关键时间;长沙会战中,川军士兵顶着日军的炮火冲锋,用刺刀与敌人展开肉搏,留下“宁死不当亡国奴”的誓言——“无川不成军”的赞誉,完全不是因为川军的装备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们身上那股“不怕苦、不怕死、不服输”的精神。

川军将士出川 图据四川博物院
当年的川军没有精良武器,却一样能保家卫国;今天的四川,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大型专业球场,却仍会有传承“川军精神”的意志与担当。而且,体育比赛的核心,从来不是装备的比拼,而是精神的较量。就像当年川军靠意志战胜具有装备优势的敌人,相信今天“川超”赛场上的四川球员,也能靠赛场上的精神让球迷、观众不太在意场地的不足。
那些纠结于“6万人球场”的看法,或许忽略了:体育运动的最大魅力,在于超越物质条件的精神共鸣。

“黄色狂飙”四川全兴队 图据人民网
全国老球迷应该都记得20世纪90年代,四川全兴队被誉为“黄色狂飙”,主场设在成都体育中心——当时的场地条件在国内也并不算顶尖,可全兴队球员凭着“跑不死”的拼劲,一次次在落后的情况下逆转比赛,四川球迷们声嘶力竭喊出的“雄起”加油声,也一次次响彻整个球场!那种“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至今仍是四川足球的宝贵财富。如今,四川举办“川超”,传承的正是这样的精神:球员在赛场上比拼的,应该是谁更能坚持、谁更有团队协作精神;球队争夺的,不是表面的荣誉,而是四川人骨子里的“雄起”气魄。
相信未来10个月,当球员们在赛场上拼到最后一秒,当观众为每一次努力呐喊,这种精神力量,远比硬件条件更能打动人心。只要有信念,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前进的脚步;只要有意志,没有什么条件能限制热爱的绽放。
不可否认,与江苏、广东等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四川的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存在差距。以专业足球场为例,江苏拥有南京奥体中心、苏州奥体中心等多座万人以上球场,而四川目前仅有成都凤凰山体育公园足球场达到类似规模。这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四川没有资格举办“川超”,更不应该成为放弃发展的理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种“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经济上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公共服务、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全面提升。差距的背后,不是“自卑的理由”,而是“赶超的动力”。举办“川超”,恰恰是四川补齐公共体育设施短板、提升人文环境的一次重要契机。
从现实来看,一场全民关注的赛事,能够倒逼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就像当年北京奥运会推动了城市交通、环境的改善,广州亚运会促进了公共服务的提升,“川超”的举办,也能让四川各地关注到公共体育设施的不足,从而因地制宜、加大对公共文体设施配套的投入力度。比如,成都可以通过赛事需求,进一步完善社区球场建设,让“全民健身”更火热;广安、德阳等城市可以结合“川超”主场设置,新建或改建、扩建一批中小型球场;凉山、甘孜等地区可以借助赛事热度,争取更多资源,为山区孩子修建标准化球场。这些投入,不仅能满足“川超”的举办需求,更能让普通群众享受到更好的体育服务,为“幸福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川超”资阳代表队训练 图据资阳融媒体中心
从长远来看,“川超”还能激发四川的人文活力与经济潜力。今年6月,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全面谋划部署推动四川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支撑性、引领性、带动性的文旅重要品牌、重大项目、重点举措。其中,“跟着赛事去旅行”就是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品牌之一。
的确,一场备受瞩目的赛事能凝聚人心,让不同市(州)的老百姓产生“共同体意识”,更加增强文化认同感;赛事还能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就像“苏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江苏各地观赛、旅游,随着“川超”赛事的推进、文旅部门的联动发力、各种镜头的聚焦传播,也会让更多人在电视大屏、手机小屏中“看见”四川,在赛场之外的场景,感受“锦绣天府 ·安逸四川”的多元魅力,实现“足球搭台,文旅唱戏”的良性循环。
这种“以赛促建、以赛促兴”的模式,正是四川实现“后发赶超”的有效路径之一。
那些以“配套不足”为由挑刺“川超”的杂音,忽略了“发展”的本质——发展不是等条件成熟了再行动,而是在行动中创造条件。四川从来不是“等靠要”的省份,从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崛起,到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再到今天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推进现代化建设,四川人始终在用“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的态度突破困境。举办“川超”,正是这种态度的延续:我们承认差距,但不畏惧差距;我们正视不足,但更愿意通过努力弥补不足。

本次“川超”比赛场地之一攀枝花市体育场正在加紧施工
图据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写到这里,再来问没有 6 万人的球场,能不能搞 “川超”?答案很清晰:从“苏超”的草根狂欢中,我们看到了足球的灵魂是热爱,场地从来不是障碍;从“川军精神”的传承中,我们感受到了体育的核心是意志,硬件远非关键;从“后发赶超”的路径中,我们明白了差距是动力,不足恰恰是进步的起点。
“川超”不该是“高大上”的空中楼阁,而应是扎根四川大地的“民生赛事”。它可以从社区球场起步,让普通人成为主角;它将传承“川军精神”,让体育精神照亮赛场;它可以带动设施建设,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
我们相信,当第一声“雄起”在赛场响起,当第一个进球让观众欢呼雀跃,当第一场比赛让四川人感受到足球的快乐,“川超”的价值,就已经实现!
我们相信,“川超”的意义,是让四川人的热爱有处安放,有没有6万人的球场,都没有关系,忘掉“苏超”,我们就是“川超”,做好我们自己!
“川超”该出发了,从热爱开始,向未来奔跑——正是因为我们相信:四川人从来不是靠“装备”与“外挂”赢得尊重,四川人有足够的幽默与自信、热情与坚持,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川超”加油,四川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