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8月31日消息:8月27日,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浙江诸暨隆重举行。研讨会由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枫桥学院、浙江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政治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及基层治理实践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以期共同推动“枫桥经验”的理论化体系化研究。
聚焦“枫桥经验”的国家治理要素体现与理论化路径,专家从治理逻辑、迭代升级、文化支撑等维度展开分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北大学城乡社区建设研究院院长张雷教授指出,中国单一制国家治理体系下,“枫桥经验”从解决物质需求矛盾演变为适应“陌生人社会”的治理方案,通过创新社区联系机制化解基层矛盾。
研讨会上,学者们也围绕“枫桥经验”的支撑要素、协商治理模式及理论体系构建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许开轶教授指出,“枫桥经验”依托经济发展、文化底蕴与干部创新能力三大支撑,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基层创新与体系重构的深度互动,需从历史、理论、实践逻辑把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大学学报主编张贤明教授以协商治理为核心,提出“枫桥经验”分结构化制度化与非结构化两类模式,需按场景适配。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张桂琳教授强调,“枫桥经验”已践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民主协商、科技支撑”七大治理要素,具备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特征,需从历史、文化、理论维度推动向理论体系升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戴长征教授指出,“枫桥经验”核心是贯彻党的领导、立足人民利益立场,与西方“利益博弈整合”逻辑本质不同,出发点是维护人民整体利益。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浙江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院长金伯中教授认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方法论包括辩证矛盾观、人民中心论、民主治理路径与法治思维,是基层治理一面重要旗帜。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猛副教授提到,枫桥经验的“源头调解、多元共治”模式可以打破西方对抗性司法认知,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