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千里淮河今安澜|阜南县走出蓄滞洪区安居乐业新路子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03:03:00    

图片

来源:淮北新闻网 记者:张旭

八月的淮河两岸,满眼皆绿,一片希望田野。淮北市传媒中心记者随千里淮河今安澜·2025行走淮河采访团走进安徽省阜南县,在这个曾被洪水反复冲刷的土地上,听到的不再是与水抗争的沉重故事,而是一曲曲治水兴水、安居乐业的动人乐章。

阜南县王家坝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

箱包厂里的幸福生活

上午九点,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哒哒哒……”工人操作缝纫机针脚密集而均匀,各色箱包半成品在流水线上传递。45岁郑继影已在厂里工作十几年了,如今她是生产车间一组组长,把控着车间生产工序和产品质量。从最初每月只能挣一两千元,到现在月收入五六千元,她亲身经历了工厂的变迁。“以前家里困难,三个孩子要读书,公婆要照顾,现在不仅收入提高了,还能照顾家庭,工作时间自由。”郑继影脸上洋溢着笑容。她家住在王家坝镇李郢村,如今每天往返于家和工厂之间,挣钱持家两不误。公司总经理王恒亮介绍,自2020年以来,公司员工人数增加了一倍,产品从单一的软包发展到拉杆箱、背包等二三十个品种,95%产品销往欧洲。“预计今年产值能达到2000万元,比2024年的1200万元有大幅增长。”考虑到员工大多来自附近蓄滞洪区,需要照顾老人孩子,厂里不设硬性上下班时间,根据员工个人情况安排工作。下一步,工厂还计划引进半自动化生产线,提质增效的同时,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阜南县王家坝镇淮上社区居民崔虎接受记者采访

“千里淮河第一闸”的守护

有“千里淮河第一闸”之称的王家坝闸,13孔闸门静静矗立,守护着淮河安澜。王家坝闸管理处主任郭俊军介绍,这座闸门上一次开闸蓄洪是在2020年7月。“当淮河水位达到29.3米保证水位,经国家防总研判,就要开闸蓄洪。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王家坝精神’——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全局。”在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记录着淮河治理的不平凡历程。从1953年建闸至今,王家坝闸总共经历了13个洪水年份,16次开闸蓄洪,累计蓄洪总量75亿立方米,为削减淮河洪峰、保流域安澜立下汗马功劳。

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

安置区里的新生活

离开王家坝闸,采访团来到王家坝镇淮上社区。这里安置了从前庄台低洼地区的居民,一栋栋楼房整齐排列,学校、医院、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社区居民崔虎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接受记者采访,5年前他们一家六口还挤在4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现在搬到新家后,不但居住条件改善了,老人就医孩子上学也更加方便。夫妻俩现在一个做装修,一个在工厂上班,“我们俩的收入刨去生活开支,每年还能攒下几万元。”从崔虎的眼中,大家看到了他对生活的奔头。“嫁到王家坝感觉很幸福,为王家坝精神感到骄傲。”居民李慧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阜南县曹集镇西田坡庄台

庄台人家的新产业

庄台,是淮河流域独特的村落形态。为抵御洪水,当地村民一次次垒高居住地,经年累月,形成了不易被洪水淹没的庄台。迎着午后阳光,采访团抵达当天最后一站——曹集镇西田坡庄台利民村。74岁的郭华平老人站在自家院落外面,为采访团讲述了多年来庄台的变化,作为在这里生活一辈子的老人,他亲眼见证了西田坡庄台的变迁。“生活好太多了!居住环境、生活质量都提高了。”郭大爷说,孩子在城里打工,老两口守着五六亩地,还在庄台做保洁,日子过得很踏实。曹集镇人大主席张文举介绍了庄台发展的新思路:“我们正在开展利民村精品示范村建设,不仅考虑抗洪避险,更要宜居宜业。”发展适应性农业是曹集镇产业转型的亮点。通过推进集中规模土地流转,累计流转耕地1.6万亩,发展芡实、莲藕、稻虾共养等产业。镇上还争取资金5000万元,建成路网34公里、电网10.5公里,投用排灌站两座,为农业转型提供坚实基础。防止因灾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也在不断完善。曹集镇为脱贫户监测对象全覆盖购买防贫保,2024年度共报销169人73.7万元;大力推进就业帮扶,2024年以来累计新增就近就业662人;鼓励发展产业,2025年全镇共申报到户产业项目424个117.6万元。如今,阜南县蒙洼蓄洪区131个庄台正在发生美丽蝶变——从抗洪避险到宜居宜业,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适应,从传统生产到多元经营。夕阳余晖中,淮河水静静流淌。两岸田野里,芡实叶铺满水面,荷叶随风摇曳。淮河安澜,百姓安居,这片曾经多次奉献的土地,正在绘就一幅治淮兴淮的崭新画卷。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8月28日)

编辑 程 炜

责编 张明星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图片

点分享

图片图片